ALK最早是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一个亚型中被发现的,因此定名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随后,在发现非小细胞肺癌中有ALK基因重排之前,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中分别发现了有多种类型的ALK基因重排,至此证明ALK是强力致癌驱动基因。
2011年FDA批准克唑替尼为第一款ALK抑制剂,并成为ALK阳性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后续的ALK抑制剂均需要以克唑替尼为对照组,所以设计临床研究的策略有所改变,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心在1线赢克唑替尼,从前序使用过克唑替尼(2线)开始,逐渐走向1线与克唑替尼头对头比较。其实克唑替尼当年也是从2线(Profile1007)到1线(Profile1014,Profile 1029 中国人群/亚裔人群),只不过几乎同时开展2线和1线研究,显著缩短了获得all come适应症的研发时间,这是一个成功的策略。
关于crizoitnib 的几项关键临床研究profile 1001,profile 1007,profile 1014和profile 1029 都相继发表在NEJM,也成就了ALK研发女神 AliceShaw 和中国肺癌大家吴一龙教授。我在这篇文字里说说一些研发背后的故事,比如crizoitnib的命名。
更多新闻请您访问 肿瘤 https://www.kangantu.com/
请简单描述您的疾病情况,我们会有专业的医学博士免费为您解答问题(24小时内进行电话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