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的“三早”理念引领下,钼靶X线乳房摄影普及应用,使早期乳腺癌比例逐渐增多。超声、CT、MRI的相继应用,构建了乳腺影像学筛查系统,极大提高了乳腺癌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空心针穿刺活检及细胞学病理为优化诊疗方案奠定了基础。
缩小手术范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需求与良好的预后是否可以得兼?随着对乳腺癌本质的深入认识,全身性疾病理念在研究者心中生根发芽。1985年,NSABP-B04研究十年随访结果表明,无论腋窝淋巴结阴性或阳性患者,单纯乳房切除联合/不联合放疗与乳腺癌根治术的DFS与OS均无差别。随后,NSABP-B06、Millan I、NCI、EORTC及IGR等研究相继证实了保乳手术的可行性。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NSABP-B11等研究表明含蒽环类的CAF、AC方案优于CMF方案,肯定了蒽环类药物在辅助化疗中的作用。1988年,NSABP-B18试验入组了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比较AC*4化疗后手术与手术后AC*4辅助化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的DFS与OS无显著差别,新辅助化疗向优化个体化治疗策略迈进一步。化疗的普及使得相应支持治疗随之发展。八十年代中期,昂丹司琼等止吐药与止痛药用于肿瘤治疗;八十年代末期,造血干细胞、G/GM-CSF等支持治疗相继应用,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他莫昔芬继七十年代在晚期乳腺癌首战告捷后,八十年代陆续取得喜人结果。1984年,Wiegele J发现TAM可有效提高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MBC的客观缓解率;1985年,克里斯蒂医院研究表明TAM术后辅助治疗显著延长乳腺癌复发间期、降低远处转移风险。同年9月,在马里兰召开的NIH共识发展会议上,TAM被推荐用于腋窝淋巴结转移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治疗。内分泌治疗也并非TAM一枝独秀,1983年,Powles TJ报道了芳香化酶抑制剂在转移性乳腺癌,尤其是骨转移患者中的作用。内分泌治疗作为靶向治疗的探路者,成为乳腺癌分类治疗的先行者。
更多新闻请您访问 肿瘤 https://www.kangantu.com/
请简单描述您的疾病情况,我们会有专业的医学博士免费为您解答问题(24小时内进行电话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