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在1980年被定义和命名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发病率可占DLBCL的10%。PMBL从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和免疫组化和基因表型上都与其他的DLBCL不尽相同,但却与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NSHL)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例如认为两者均起源于胸腺B细胞,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前纵隔肿物,发病年龄均较轻,尤其是在基因表达谱上,PMBL与NSHL的重叠性高于其他的DLBCL,如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活化B细胞样(ABC)DLBCL。更加有趣的是,从病理诊断角度,实际存在着一种介于PMLB和NSHL之间的纵隔灰区淋巴瘤(MGZLs),提示两者之间的存在着过渡性的内在联系。
临床特点:PMBL的发病年龄较其他DLBCL轻,常见于年轻人(中位年龄约35岁),女性居多,男女比例约1:2 。临床主要表现为前纵隔肿物,肿块通常较大,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常见。肿块倾向局限于纵隔区域,有时侵犯临近器官,如前胸壁、肺和心包等。播散性的病变可以侵及结外器官,如肾脏、肝脏、肾上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
病理特点:推测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起源于胸腺髓质B细胞,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不同病例间具有较大的变异。肿瘤细胞体积为中~大,具有圆形或分叶状的细胞核和丰富的胞浆,有时肿瘤细胞与HL的Reed-Stenberg细胞具有相似性。在多数情况下可以见到分割肿瘤组织的纤维条带。少数情况下表现为介于PMBL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经典中间的“灰区淋巴瘤”]。PMBL具有B细胞表型,表达CD19、CD20,CD22和CD79a等,B细胞转录相关因子PAX5、OCT2和BOB-1通常强阳性。但不表达膜表面免疫球蛋白,因此不能通过检测K和λ轻链的表达,鉴别单克隆性增殖,这是与多数B细胞肿瘤的不同之处。CD30约80%阳性,但与CHL相比,个体差异较大,且通常较弱。CD15一般为阴性。肿瘤细胞多为IRF4/MUM1(75%)和CD23(70%)阳性,BCL2阳性率约在55~80%,BCL6 45~100%,CD10 8~32%,多数病例有MHC I类和II类分子的表达缺陷。
详情请访问 CAR-T https://www.kangantu.com/cart/
请简单描述您的疾病情况,我们会有专业的医学博士免费为您解答问题(24小时内进行电话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