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套细胞淋巴瘤(MCL)等血癌细胞中均检测到BTK活性的增加。BTK功能异常活跃经常会导致B细胞恶性肿瘤或自体免疫疾病,使其成为一个热门的研发靶点。
2006年,生物技术公司Celera Genomics首先设计,合成了BTK不可逆抑制剂PCI-32765 (Ibrutinib),最初目的是作为前体探针使用的,当时制药界对不可逆的激酶抑制剂还没有多少信心,也没有人在这上面花大力气砸钱,主要是担心不可逆的共价结合抑制会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Ibrutinib通过与BTK的 ATP结合域中Cys-481的不可逆共价键合使BTK失活,具有很高的体外活性(IC50,0.5 nmol / L)。
但依鲁替尼Ibrutinib成药性并不是非常理想,半衰期偏短(2-3个小时),好在共价结合BTK之后抑制活性能够持续24小时,这也得益于BTK蛋白的降解半衰期较长。Ibrutinib选择性也较差,含有半胱氨酸并能够被Ibrutinib抑制的激酶还包括EGFR、HER2、HER4、ITK、BMX、JAK3、TEC和BLK等。抑制这些替代激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Ibrutinib的功效或毒性,当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即使现在,也还是有许多未知数)。这也是Ibrutinib的临床开发最初不被看好的主要原因。
更多新闻请您访问 肿瘤 https://www.kangantu.com/
请简单描述您的疾病情况,我们会有专业的医学博士免费为您解答问题(24小时内进行电话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