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情况下, 不能够简单地拿一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去替代另一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不管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在没有头对头对比的临床数据出来之前,也无法下结论说这个PD-1单抗一定能比那个PD-1单抗好,或者两者联合化疗的临床疗效是等同的。虽然同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药物,每个药的作用靶点,和所表现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O药”只被获批(在美国和中国大陆)用于二线治疗经化疗后出现进展后的NSCLC患者,而不是被批准用于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因为CheckMate-026研究结果是阴性。
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不同研究结果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但PD-1单抗和PD-L1单抗在类似的研究设计中展示不同的结果,而且即使同是PD-1单抗,比如帕博利珠单抗(“K药”)和纳武利尤单抗(“O药”),在类似设计的研究中也会显示不同的治疗效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PD-L1的表达可以比较好地预测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但是对于预测纳武利尤单抗的效果就不明确。
所以这个差异给我们一个启发,针对不同靶点甚至相同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不同的; 我个人认为研究设计上的差异带来的影响相对小一点,还是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PD-L1和T细胞的PD-1受体结合,PD-L2也可以和PD-1受体结合,所以PD-L1单抗抑制了PD-L1和PD-1的结合,但无法抑制PD-L2和PD-1受体的结合。但我们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这些在机制上的假说。
更多新闻请您访问 肿瘤 https://www.kangantu.com/
请简单描述您的疾病情况,我们会有专业的医学博士免费为您解答问题(24小时内进行电话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