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K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高频”驱动基因,在非选择的非小细胞肺癌人群里的发生几率占5%左右。近几年关于ALK这条通路的研究进展是非常快的,从2011年第一款针对ALK的靶向治疗药物克唑替尼在美国上市,在短短的7年时间内已经出现了一代以及多个二代和三代的ALK抑制剂,可以说进展非常快。这些药物的不断推出及上市给携带ALK突变人群的患者生存带来巨大的改变,因此ALK突变在所有驱动突变里面也称为“钻石突变”。
这几年的发展,目前在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领域也有几个ALK抑制剂的推荐,第一个就是一代的克唑替尼,这也是最先进入一线应用推荐的药物。这几年也有二代抑制剂,比如Alectinib和塞瑞替尼相继获得了一线应用的适应症,所以在未来的一线治疗领域不单单有一个选择,应该有几个选择。虽然医生的选择种类多了,武器多了,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纠结和困惑,面对这几个ALK抑制剂,我们在一线治疗应该如何决策?
在进行一线选择的时候应该考量以下几个因素:①基本因素:医生和患者都比较关心的疗效问题,比如近期缓解率、无进展生存(PFS)或者长期生存(OS);②药物的安全性及患者的生活质量;③药物可及性及经济方面的一些因素,是不是进入医保;④考虑是不是在中国获得了相应的适应症以及当前循证医学证据的级别。
目前肿瘤的治疗(包括肺癌)已经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除了考量刚刚我谈到的几点因素以外,需要考虑不同的ALK融合类型,因为不同的ALK融合类型可能也会影响到治疗选择以及疗效,所以我觉得在治疗前应当做一个更加精准的检测,这样的话,通过检测不同的ALK融合类型来选择不同的ALK抑制剂,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但是目前在临床上,我们能够做到的和理想情况之前还是有一些距离的。
更多新闻请您访问 肿瘤 https://www.kangantu.com/
请简单描述您的疾病情况,我们会有专业的医学博士免费为您解答问题(24小时内进行电话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