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ALK基因融合首先于2007年被报道并定义了一类特殊类型的肺癌,其在人群中的突变率约为3%-7%。与EGFR不同的是,这一基因突变不存在明显的人种差异。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ALK融合伴侣,其中EML4与ALK融合最为常见,根据EML4上与ALK融合的外显子不同,这一融合类型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变异体(Variant),其中Variant1(即EML4的13号外显子与ALK的20号外显子融合)和Variant3a/3b(即EML4的6a/b外显子与ALK的20号外显子融合)较为多见,分别占43%和40。
目前经临床研究证实能有效治疗具有这一驱动基因改变的靶向药物有一代的克唑替尼、二代的塞瑞替尼、阿来替尼和Brigatinib及三代的Lorlatinib。目前在中国克唑替尼、阿来替尼获得任意线治疗的适应症,塞瑞替尼获得二线治疗适应症。
此外,这几款药物在以下几个方面也有一些差异:①就作用靶点来说,克唑替尼针对ALK/cMET/ROS1三个不同的靶点,塞瑞替尼针对的是ALK及ROS1两个靶点,Alectinib针对ALK及RET两个靶点,Brigatinib针对的是ALK/ROS1/EGFR三个靶点,Lorlatinib则针对ALK及ROS1两个靶点;②除Alectinib不是药物转运泵的底物外,其他均是药物转运泵的底物;③IC50以Lorlatinib最低(<0.07nM);④就血脑屏障的通透能力而言,Lorlatinib和Alectinib最好,而克唑替尼低。
更多新闻请您访问 肿瘤 https://www.kangantu.com/
请简单描述您的疾病情况,我们会有专业的医学博士免费为您解答问题(24小时内进行电话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