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近的《多粘菌素最佳应用国际共识指南》的发布公告,多黏菌素是近一年来越来越被使用的抗菌药物。多黏菌素在最近几年当中以全新的面孔出现在临床抗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治疗中。那么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关于硫酸多黏菌素B药物的机制。
一、多粘菌素的跌宕成名史
多粘菌素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应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但是其肾毒性、神经毒性较大,因此随着哌拉西林、头孢他啶这类不良反应更小的抗铜绿药物出现,多粘菌素渐渐被临床遗忘。21世纪后,针对革兰阴性杆菌治疗的限制级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逐年增加,因此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的治疗成为了临床,尤其是重症感染患者救治的难点。多粘菌素由于其破坏细菌外膜完整性的杀菌机制,成为这类耐药菌的最后一道挽救性治疗方案,重新回归到临床视野。
二、多粘菌素?粘菌素?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有多粘菌素B(Polymyxin B)、甲磺酸粘菌素E(Colistin/CMS)。其中,Colistin指的是多粘菌素E,CMS特指甲磺酸粘菌素E。
甲磺酸粘菌素E是不具有活性的药物前体,经肾脏代谢或缓慢分解后在体内发挥抗菌疗效。多粘菌素B在体内可以直接起效,肾毒性低于粘菌素E,但是皮肤色素沉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很多患者在使用后皮肤整体都会黑了很多,与该类药物促进组胺释放,导致黑色素形成有关。由于该类药物常作为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的“王炸牌”,因此临床主要用于以下三种菌群的感染:1.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CRE);2.碳青霉烯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CRPA);3.碳青霉烯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CRAB)
三、指南推荐
推荐1: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粘菌素/多粘菌素硫酸盐的MIC。
解读:选择肉汤稀释法而非琼脂稀释法、纸片扩散法及梯度扩散法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粘菌素在琼脂中的扩散性较差,且体外实验研究显示琼脂中的阳离子会影响多粘菌素的MIC结果。此外,不建议使用甲磺酸粘菌素E测定MIC,是由于该类药物需要代谢为硫酸盐类才可以发挥杀菌作用,但是在溶液中它的代谢是非常缓慢的。
推荐2-4:粘菌素靶值AUCss,24h=50mg·h/L,Css,avg=2mg/L,高于此浓度增加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和严重性;多粘菌素B靶值AUCss,24h=50-100mg·h/L,Css,avg=2-4mg/L,毒性角度可接受;上述剂量为粘菌素及多粘菌素B的最大可耐受暴露量。
详情请到 医疗 https://www.kangantu.com/news/
请简单描述您的疾病情况,我们会有专业的医学博士免费为您解答问题(24小时内进行电话回访)